上層建築‧基礎‧馬克思 ( P.11-18)
一、 對文化或者說任何事物的理解,只有通過交叉考察,或學科間互相涉指、滲透才能獲得,才能完整全面。
二、 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區別下面兩者:
1. 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面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
準性指名的變革。
2. 人們藉以意識到這個衝突並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
─馬克思一八五九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三、摩根《古代社會》在人類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討論的是人類文明怎樣從原始部落社會產生和發展。
四、馬克斯對歐洲以外的各種社會的認識的理論來源或資料來源:
1.羅馬人對日耳曼民族生活生產方式的記敘。
2.英國殖民主義者對印度社會生活的描寫。
五、馬克思主義有以下幾類生產方式:
古代 生產方式 | 以家族或親屬關係為組織原則的生產方式,產品分配也以此為原則,這種生產方式的代表是古希臘,其特徵是政治上的民主制,當然是貴族統治下的民主。 |
亞細亞生產方式 | 以村莊為單位,向封建國家繳納供品,但自身內的關係 並沒有改變或破壞,馬克斯稱之為凝滯不變的生產方式 |
封建式生產方式 | 農民生產方式,封建農民被束縛在自己的土地上,這既不是古代生產方式中的奴隸制,也不是以村莊為單位的亞細亞生產方式,而是由封建主控著農民。 |
六、馬克斯主義將一個極其多樣化的社會歷程和各種複雜的生產方式
,概括為六大類型。認為世界其他地方只有古代或封建式的生產方式。
七、為了研究某一種文化,我們必須具有一種超越了這種文化本身的觀點。
八、從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派生出另外兩種觀點:一是社會達爾文主義;另一則是不斷進步的信仰。
索緒爾把語言作為一個共時系統來研究,我們同時有兩種方法來探討看
待生產方式:
1.將生產方式的發展看成是一個歷史的系列,從原始部落的生產方式到亞細亞生產方式,到封建生產方式,直至資本主義,這也就是歷時的方法。
2.把每一生產方式作為一個包含不同層次的共時系統來考察。
九、這樣在一個社會中便就有下層建築和上層建築的區別。下層建築指的是生產力,經濟基礎; 而上層建築便是所謂政治、文化、宗教、意識形態等等。
十、馬克斯認為每一種生產方式都具有一定的結構,包括生產關係和
生產力,也包括一個「上層建築」,即文化、政治、宗教等等,精神分析學所發現的心理也應屬上層社會,生產方式也稱基礎或下層建築。經濟基礎其實是某種技術和某種勞動進行方式的結合,包含對物質的利用和對人的利用兩個方面。
十一、如果經濟基礎是經濟鬥爭、階級鬥爭所進行的場所,那麼在上層建築裡則是這種鬥爭的公開化、表面化,上層建築成了對下層建築的意識。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結合體比作演戲,經濟基礎是舞台工作人員和管理操作人員,而上層建築則是化了妝的演員。
結構‧亞細亞方式‧傅柯 ( P.19-23)
一、西方所有有關思維形式的理論裡,都有一系列關於結構的概念,即有某種模式,通過這可以理解不同因素之間相互起作用的各種關係,把事物間的相互關係觀念化。
二、十九世紀末期從心理學又產生了另一種模式,即德語所稱的Gestalt(形式、形狀等),這是從人類認識角度提出的一種模式,人的知覺怎樣把不同事物的各方面組織成某種形式,某種Gestalt,如從一個角度看某物可以是隻鳥,而換個角度也許成了兔子之類。
三、六○年代,結構主義突然出現了,發現了一種關於結構的新概念。這個概念可以用另外一些字來表達,如「系統」或「共時體」。
四、語言意義中的關鍵元素是二向對立。語言中的聲音、概念和詞彙永遠是處於對立狀態,即單獨一個元素不可能表達任何意義。正是這種二項對立可以發展成一套完備的語言學系統。
五、剩餘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文字的出現,知識的出現,同時剩餘也帶來寄生階層,帶來國家和權力,私有財產也跟著出現。
六、亞細亞生產方式表現為各個農業村莊的分工合作,比如說由於
需要建水渠或大霸來發展生產,幾個村莊必須聯合起來,這種對幾個村莊的控制就是一種新的形式,結構主義著稱之為「過程」或「機構」。「亞細亞生產方式」這個概念,把歷史上的某些東西轉華成完全的「它性」。傅柯和薩伊的獨特見解是兩方面的:
1.說明研究和了解另外的事物與權力過程的關係,即和控制、掌握、決定他人命運的權力的關係。
2.在各研究機構和學術領域,任何研究都不是客觀的,純科學的,而
是包含了權力過程,甚至某一領域的基礎,完全是權力的產物。
摩根‧德勒茲‧精神分裂 ( P.23-31)
一、摩根與德勒茲關於社會發展理論的比較:
馬克思 (生產方式) | 原始社會─亞細亞生產方式─封建主義─資本 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 |
摩根 (《古代社會》) | 蒙昧時代─野蠻時代─文明時代 |
德勒茲 (後結構主義) | 符碼化─超符碼化─解符碼化(再符碼化) |
二、德勒茲的理論基本上是將前兩種說法轉譯成了一種信息理論。符碼(
code)在普通信息理論中指的是傳遞消息的某種原初語言,如英語、書寫、文字、啞語等等。
三、綜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主義,因此得了一個有趣的名稱: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
當代稱為理論的東西必須作為商品來理解。
四、德勒茲這樣的理論家就並不認為自己的理論是絕對必須非有不可的,他的目的不在於寫出偉大的真理,寫出哲學的最終形式,而是寫出有趣而又令人激動的東西[Dorin1] 。 五、德勒茲認為蒙昧時代是一種符碼化方式,也就是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文明時代則是解符碼化方式。
六、所謂原始人、科學化之前的人的思維方式,他們有自己的知識
,李維史陀稱之為感性知識。
這個時期的符碼化則意味著對感性世界的分類。這種分類是以原初語言的方式進行的,使整個宇宙開始有意義,但他們沒有抽象,這種文化通過分類使世界符碼化。馬克斯告訴我們,社會的發展是以上一個社會為基礎的,在蒙昧時代有符碼化,現代則有超符碼化。
七、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野蠻時代的語言構成,和蒙昧時代及後來
的文明時代的語言構成式不一樣的,這時期的語言附有寓言性,無論是語言還是任何文字作品,都具有超符碼化後的多種層次。
八、科學使一且解符碼化,科學就是穿透、取消感性認知的現實,科學要發現的是表面現象以下更深一層、更真實的現實。
九、在一片乾涸的荒原創造新的神聖的東西,創造新的神祕感。這種藝術就是一種再符碼化,是個人而不再是集體完成的事情。現實主義就是解符碼化,而現代主義則是一種再符碼化
的文學。當代的精神分析反映得是一種對社會的徹底拒絕抵抗或者是徹底的不接受。
十、所有的生產方式都在一個社會結構中留下痕跡,都有其積澱。正如佛洛伊德對夢的解析中友一個同心圓。在最外面的一層,比如說資本主義,總是受到裡面各層次的影響,甚至會受到最核心的部落生產方式的間接影響。(如下圖)
十一、與各民族的空間意識,
對人體的認識有關係。這種現象當然是表現在多方面,比如建築、日常生活、食物等等。這種東西都可以歸結到一個民族文化中去。只要出現一個二項對立的東西,就出現了意識形態,可以說二項對立是意食型態的主要形式。東西方之間這樣一種對比,必然是意識形態的。
十二、宗教已經影響到人們在空間中生活的格式,影響到人們的語言。
信仰在人們的生活中形成了「文化差異」。宗教傳統的澱積,在各個社會或文化中都是存在的。